2025年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当全球目光聚焦这座“四叶草”场馆的经贸盛宴时,一群身着红十字马甲的志愿者正默默筑牢健康防线。
应上海市红十字会号召,宝山区红十字会精心动员招募,经系统培训与严格筛选,来自大场医院的肖燕云、吴淞中心医院的张英磊两名红十字冠名医院志愿者脱颖而出,代表宝山加入“小红叶”服务队。他们以专业为铠甲,以温情为火种,在进博舞台上烙下了“宝山红十字人”的温暖印记。

肖燕云:从“忐忑新手”到“从容守护者”
“穿上印着‘红十字’的工作服走进场馆时,手心直冒汗。”这是大场医院护士肖燕云的进博初体验。作为首次参与大型国际盛会保障的志愿者,她坦言内心“敬畏与期待交织”。而岗前的系统性培训,成了她最坚实的“定心丸”——从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频率,到创伤包扎的角度、力度,从常见急症的快速识别,到多语种应急用语的精准表达,红十字培训师以“毫厘不差”的标准打磨每一个细节,“每个动作都连着生命,容不得半分马虎”的叮嘱,深深印在她心里。
肖燕云的服务岗设在人流密集的主通道旁,这里是需求最集中的“前线”。她曾蹲在地上,为奔跑中擦伤膝盖的小朋友轻柔消毒包扎,当棉签轻点伤口时,孩子母亲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反复说着“谢谢”;也曾为脚踝扭伤的展商紧急冰敷固定,专业的处置让对方竖起大拇指:“中国志愿者的靠谱,让人安心。”
6天服务期里,肖燕云完成了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的蜕变,成长为能快速判断需求、精准提供帮助的“多面手”。“最初以为只是递药指路的小事,如今才懂‘守护’的重量——是用专业把安全感稳稳递到每个人手里。”她感慨道,这段经历让她真切触摸到“人道、博爱、奉献”的温度:它从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次俯身的专注、每一次安抚的眼神中。
张英磊:用“双语言”架起生命桥
作为吴淞中心医院骨科医生、资深红十字救护师资,张英磊的进博服务带着厚重的使命感。他始终将“至精至诚、以慈济民”的院训记在心间,每日提前到岗,细致完成场馆内外平安巡视、应急物资清点补给、突发情况处置等工作。即便人流如织、场馆内闷热难耐,他仍坚持以饱满热情响应每一次需求,红马甲上的汗水,是他坚守的勋章。
为破解涉外应急场景的沟通壁垒,张英磊提前数周打磨英语急救术语,从症状询问到处置说明,每一句都烂熟于心。这份准备,在服务中多次发挥关键作用:一位外籍展商被展台边缘划伤脚部,他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安抚,一边手脚利落地完成清创、止血、包扎,专业素养让对方连连称赞;遇到行动不便的老年观众,他主动推来轮椅,陪着逛遍心仪的展区,临别时老人紧紧拉着他的手:“你们的微笑,比馆里的展品更动人。”
6天里,50余次志愿服务,张英磊用严谨的专业能力与温暖的人文关怀,让红十字精神跨越语言隔阂。“进博会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窗口,我们就是窗口里的微光——既要照亮紧急时刻的生路,也要温暖日常相处的点滴。”他的话,道出了所有“小红叶”的心声。

当“四叶草”的灯光渐暗,进博会落下帷幕,但“红马甲”的温暖余温仍在传递。对肖燕云和张英磊而言,这段经历既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精神世界的洗礼。正如他们用行动证明的那样,红十字志愿者既是守护生命的“急救员”,也是传递城市文明的“代言人”。未来,宝山区红十字会将继续扛起责任,让更多“红马甲”扎根基层、服务一线,成为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实力量,让红十字精神在更多场景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