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的双重激荡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小马与同事在单位会议室屏息注视着阅兵式直播画面。“当铿锵的正步声响彻云霄,当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颤巍着敬礼,当一列列新式装备昂首驶过,我打心底里感受到祖国的强盛,更懂了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时隔多日,小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潮澎湃,而当天下午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更让这份激荡添了重生命的温度——电话那头传来工作人员温和而清晰的声音:“您好,您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挂断电话的瞬间,九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漫过心堤……
献血车旁的“髓”缘起点
时间回到2016年盛夏,21岁的小马在宝山区献血点完成无偿献血后,目光被一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手册吸引。原本只是顺手一翻,却被册页里的文字攥紧了心——那些在病房里与病魔对峙的患者,可能是扎着羊角辫的孩童,是肩负家庭的青年,也可能是盼着孙辈长大的老人。而自己的一份血样,或许就是为他们续写生命的“钥匙”。他立刻上网查阅捐献知识,越看越坚定了他的想法:加入中华骨髓库。
回到家第一时间,小马便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爸妈,我想加入中华骨髓库。”饭桌上,小马话音刚落,父母的筷子就停在了半空。“身体搞坏了可怎么办?”“万一留下后遗症,以后工作生活都受影响!”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父亲则皱着眉反复追问。小马早有准备,掏出手机翻出权威科普:“现在都是外周血采集,和献血小板流程差不多,对身体没伤害。全国每天有上千名患者在等配型,多我一份样本,就多一个家庭的希望。”从落日余晖谈到凌晨三点,父母的眼眶始终红着,最终父亲叹口气点了头——他们或许仍有顾虑,却终究抵不过儿子眼中的赤诚与坚定。
九年等待的命运回响
入库后的日子,好似撒了种的土地,平静却藏着期待。最初几个月,小马总把手机攥在手里,生怕错过那通“命运来电”;可日子一长,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琐碎,渐渐让这份期待沉淀在心底,直到2025年一个普普通通的秋日午后,那通迟来九年的电话,终于叩响了门。
此时的小马已过而立之年,褪去了少年的青涩,不变的是心中的坚持。依旧是在饭桌上,他攥着手机,斟酌着向父母开口:“配型成功了,可能要去捐献。”他做好了迎接又一场“谈判”的准备,母亲却只是放下碗筷,伸手抚了抚他的胳膊:“现在技术成熟了吧?不会很疼吧?”父亲没多话,默默盛了碗热汤推到他面前:“好好吃饭,把身体养结实。”没有争执,没有质疑,只有藏在细节里的牵挂与支持。小马忽然读懂,“三十而立”不仅是年龄的刻度,更是能为选择负责的担当,他终于活成了让父母安心的模样。
从热血到担当的初心传承
小马的故事,是千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缩影。2016年盛夏的一次偶然驻足,让他成为骨髓库的“希望一员”;2025年秋日的那通电话,让他踏上了生命接力的征程。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型、全面健康体检后,他躺在了捐献病房里,即将为素未谋面的患者送去“生命种子”。
采集当天,小马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恍惚间看见九年前那个在献血车旁翻手册的少年。九年时光,改变的是从“一腔热血”到“理性笃定”的心态,是对捐献知识从一知半解到了然于心的认知;不变的,是那份“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纯粹初心。
以爱为炬,接力生命之光
每一次成功捐献,都是一场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每一份入库血样,都是一颗等待燎原的希望火种。小马的经历告诉我们,善意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有时只是一次顺手的翻阅,一个坚定的决定,一次勇敢的伸出手。当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就有更多患者能等来“生命回响”,让生命的接力永不落幕。
如果您曾在献血点见过那份宣传册,如果您曾动过“入库救人”的念头,请别再犹豫;如果您的血样已在骨髓库中,请记得保持手机畅通。每一句“我愿意”,都可能成为别人绝境中的“及时雨”;每一次“不放弃”,都在为这个世界积攒温暖与力量。
生命因善意而厚重,因接力而绵长。让我们携手,把这份跨越时空的爱与希望,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