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  上海宝山    
首 页 组织概况 业务工作 信息公开 捐赠信息 政策法规 学习平台 联系我们
| 红会简介   | 机构职责   | 红会领导   | 组织网络   | 会议动态   |
| 应急救援   | 应急救护   | 人道救助   | 造血干细胞捐献   |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 无偿献血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   |
| 财务公开   | 公告通知   | 救助支出   | 人道基金   |
| 捐赠政策   | 捐赠渠道   |
| 法律法规   | 规章制度   |
| 红十字知识   | 博爱讲坛   | 资料下载   |
| 区红会   | 会长信箱   | 街镇园区   |
     
最新新闻
基层动态
红会新闻
红会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动态栏目>红会新闻     
话剧《髓·愿》首演: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真实故事感动观众
来源:    时间 2019-10-10
 

  10月4日晚上,中国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像的话剧《髓·愿》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一条主线、十位演员、三个故事,皆取自真人真事,流淌着真情实感,感染了台下的观众。

  接到了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年轻男孩王超却当成诈骗电话调侃了一番,等到朋友提醒,他才回过神来:“我中奖了!”话剧《髓·愿》的故事就以这样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展开。带着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想法回家,王超却遇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母亲一边比划一边着急:“那么大的针捅进你的骨头里,把骨髓抽出来,人肯定完了!”外公也气得高血压发作:“你个臭小子连女朋友都没有,还没结婚生孩子呢!”为了说服母亲和外公,他请来了志愿者曹颖和杨丹妮,为家人科普手术的相关知识,解开他们的误解。因加入捐献俱乐部而结识自己的丈夫、捐献之后也平安生下双胞胎的曹颖,还有经历两次捐献身体也丝毫不受影响的杨丹妮现身说法,王超的做法最终征得了家人的同意。有意思的是,故事的最后王超也因加入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俱乐部与杨丹妮走到了一起,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角色的原型,都是来自上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有过两次捐献经历的志愿者名叫周超,是徐汇区康健街道一名公务员。2006年,他就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在决心成为志愿者之前,周超的父亲曾经因肝硬化接受过肝移植,这件事对他们全家的触动非常大,所以全家人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都很支持。“我们能体会急盼造血干细胞供体的病孩、病孩家属是什么心情。”周超感慨道。2012年,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6年后,他终于与一名在北京医院治疗白血病的15岁男孩配型成功,实现了第一次捐献。本以为事情到了这里就已经告一段落,没想到就在两年多之后,他收到一封来信。“致因‘髓’结缘的亲人,我们不得不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一次向你发出求救的申请……”原来,男孩在接受过移植手术之后,造血功能虽然恢复,但免疫力持续低下,需要进行淋巴细胞的移植。而当时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只有他一人与男孩配型成功。“好事就要做到底!”周超没有丝毫犹豫,就再次进行了捐献。他再次来到医院,完成了总量8000毫升的血液循环,采集了91毫升的淋巴细胞。陪他前来捐献的爱人说:“采集完,看着他脸色苍白,有点难过。不过,想想有个生命能因他而获救,还是为他骄傲的。”

  因捐献而收获爱情的剧情,则取自于医务工作者冯琳,她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全国第4634例,上海第318例。她从2001年登记入库,到2014年10月实现捐献,等待了整整14年。作为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资深成员,她结识了后来加入俱乐部成员的先生,收获了爱情,也拥有了双胞胎宝宝。

  编剧李然说:“我走访了很多真正的志愿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非常触动我的一点,就是他们眼神里的纯净和热情,这是真正的大爱。”但正如剧中王超的家人一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着误解。导演周小倩希望,通过这部文艺作品,能够让更多观众能真正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消除他们的疑虑,让更多人能伸出援手,为病患点燃生命的希望。“要表现出捐献者的无私和大爱,作为导演我深感责任重大。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崇高的举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这是我们做这出戏非常重要的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当晚,就有数十名青年受到剧情的感染,现场报名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打印] [关闭]